养的鹦鹉鱼病了怎么办?
鹦鹉鱼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观赏鱼之一。由于其繁殖容易,饲养管理简单,生病较少且易于康复,故其饲养难度不大。
在饲养鹦鹉鱼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因为喂养不当、水体污染等关系导致鹦鹉鱼生病。鹦鹉鱼常见疾病为白点病、烂肉病、水霉病、气鬼病等。
1、白点病症状:小鹦鹉鱼得病的主要症状是游动缓慢、背鳍和臀鳍等处有许多小白点,白点是由原生动物的寄生虫引起的。这种寄生虫在温度较低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一般在夏秋季节基本不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患病后应将病鱼移到28摄氏度左右(保持此温度)的饲养容器中,并在7~10天内用孔雀石绿浸泡或浸泡病鱼,1天后可治疗。
2、腐肉病症状:主要症状是鱼体表(主要是鱼臀部)出现红肿充血。如果鱼的肌肉受到严重感染和损伤,则导致肌肉腐烂和出血。当疾病恶化时,鱼的整个尾部甚至会脱落。该病主要是由“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这种细菌主要通过损伤鱼体进入鱼体。秋末初是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管理不当造成的。密度高或容器受到强烈刺激时,容易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疾病发生后,将患病的鱼转移到一个容器中,并在100升水中加入500克食盐和500克小苏打。每隔3天治疗一次。将混合物浸泡在水中15分钟。通常会治疗。如果病情严重,请将其浸泡20-30分钟。
3、水霉病症状:主要症状是鱼体(尤其是鱼的臀部)上有棉絮状白毛。如果病情恶化,身体上将出现大量白毛。主要原因是水质污染,体表受到机械损伤。
防治方法:疾病发生时,可用棉线绳(或麻线绳)绑1~2根晶体敌百虫,放入100L自来水中,浸泡病鱼15分钟左右。通常会治愈。
4、气泡病:主要症状是鱼肚严重膨胀。用手压,有气体。严重时,腹腔内可能会有少量血液,使腹腔变成粉红色。主要是喂养不当,导致消化系统紊乱;另一个原因是,当水体严重污染且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时,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秋末、秋初和春初是该病的高发季节。
防治方法:疾病发生时,将病鱼转移到一个容器中,用食盐浸泡(浓度为5‰),2小时候后,可治疗。
鹦鹉鱼疾病发生后,如果病情轻微,用上述方法防治,通常可以康复。但是,如果病情严重,通常会死于疾病。因此,要保持容器清洁,水质清新,管理有序,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