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看清晚上的东西?
夜晚,当大家走在马路上,或者坐在家里赏夜景的时候,是否发现过远处有灯光闪烁、有行人走动的时候,却看不清楚物体的本来面目,而只能看到一个影子或者说是一个黑影?这是因为景物发出的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的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模糊的,而这个模糊的像我们需要调焦才能看清楚。而在我们眼中,物体的本身实际上也并不清晰,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光线汇聚的点。那么为什么在白天,或者相对于比较暗的环境下,我们却能比较清晰地看见物体呢?
原来,物体本身并不会发亮,它只阻挡光线,让眼睛觉得它在哪里,什么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颜色如何,而我们看到的景色本身也是由光线决定的。景物中有可以发光的事物,也有不接受光线的事物。接受光线的部分,会保持它原有的颜色,并在我们眼中呈现出与物体原本颜色相同的影调;而景物的背光部分,则因为完全不接收光线,在我们的眼中呈现出黑色。
而晚上,当灯关闭后,我们认为的黑暗环境中,空气中本身发射出的微弱光谱(实际上也是光线),由于强度太弱,无法进入到人眼,所以我们才看不到东西。如果有细微的亮光进入眼球,我们看到的将不是景物的本身,而是亮光。这时,眼睛将不断调节焦距,而无法看清物体。要看清物体,就需要将物体放到视野中央,并不断调节眼球的表面,以使物体反射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而当物体过于接近视网膜时,我们所看到的将不是物体发出的光亮,而是自己眼珠中的变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