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通风怎么办?
题主的描述中,“耳膜穿孔,做过修补手术”应该是指的外耳道鼓膜外伤性穿孔吧。 由于不恰当的挖耳、取耵聍、外力和呛水等原因导致的外耳道鼓膜外伤,出现鼓膜穿孔的情况。 正常人的外耳道皮肤是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油脂,这层油脂能防止灰尘等外界物质进入耳道,也能保护鼓膜不被外力损伤。
当出现掏耳不当等情况时,就容易导致外耳道皮肤感染,出现炎症反应,严重的时候会导致鼓膜穿孔。 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单纯的外耳道壁的撕裂伤或者浅表破损,无异物侵入,及时消炎处置,伤口可以自行愈合,但听力可能会受影响;如果是鼓膜破裂,就需要及时治疗了。
首先应注意保持伤口的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其次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有留置引流管或缝针治疗必要,如果存在鼓膜穿孔,需要留管时间应从就诊开始计算,一般不超过两周。 对于已经做过鼓膜修补术的患者来说,再次出现耳道疼痛、流脓的情况一定要格外注意。因为此时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原发感染的复发,二是鼓膜新发的裂孔。
前者是由于原来的发炎症状没有得到彻底治愈,后者则是由手术操作引起的。无论哪种原因都需要积极治疗,否则病情进一步恶化就会影响听力甚至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因此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诊治。
秋啊优质答主人的中耳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腔道,仅通过约0.7厘米直径的咽鼓管和鼻咽部相通。当你吞咽食物、打呵欠和说话的时候,咽鼓管张开,空气进入中耳,维持中耳与外界压力的平衡。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如遇飞机爬升、驾车超高速下行、潜水、压颈等情况下,中耳与外界压力不平衡,鼓膜内陷、中耳和乳突内的气体被吸收而形成负压时,此时如果有感冒、鼻炎、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以及鼻咽部肿瘤等病理性发生,可能会使咽鼓管不能够保持正常活动和开放而导致中耳的负压状态,此时若有细菌、病毒等通过未关闭的咽鼓管逆行进入到中耳和乳突引起急性炎症就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是中耳和乳突的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三种病变,可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者不及时有效治疗转变而来,主要症状为长年耳流脓、耳痛、听力下降、自聾、眩晕,严重的甚至出现颅内外并发症。其中胆脂瘤型危害尤其严重且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病程发展较为缓慢,早期因病变较局限,可能仅有少量耳流脓,以至于患者自己无法辨别是否在流浓而误为上火等引起,故常不及时就诊,以致病情延误,一旦发展到中晚期,就会出现该病一系列的特有症状:耳朵流脓长期不愈、腐臭、渐进性听力下降,并可合并严重眩晕、面肌痉挛、面瘫,引发颅内、外严重并发症,如脑脓肿、脑膜炎、脑疝、硬脑膜外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等,轻者颜面部神经受损,重者可危及生命。
中耳一旦被引流,想再愈合就非常困难了。像李大叔这样的患者在门诊上并不少见,因为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及诊断治疗的延误,最后导致中耳乳突的严重病变而不得不需要做乳突根治术,不仅可能花费较大的医疗费用、受到更长病程的困扰,更有可能遭受颜面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