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有异味怎么去除?
我小时候特别爱看武侠小说,其中有一本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丐帮帮众在聚义堂上议论帮主乔峰,一个二杆子说乔帮主的鼻子真挺,另一个说乔帮主耳朵也好,这时一个长眉毛的帮众插嘴说道:“说起乔帮主的耳朵……嗯,他的耳朵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 当时年纪小不懂事,还奇怪为什么耳道能看得见,现在想来应该是作者为了描写乔帮主的形象而做的夸张描述。但这样一描写,耳朵里是不是真的可以看到东西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的外耳道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沟壑”,它是中空的,并且有上下两个开口,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外耳道的分泌物实际上是耵聍(又称耳痂或耳垢)。这些耵聍是由皮肤下的耵聍腺分泌出的油脂样物质,当它们积聚起来形成小块状时,就是我们常说的“耳屎”了;这些耵聍附着在外耳道壁上,平时并不影响听力。如果耳道内进了灰尘、沙子等物,会出现一时性阻塞,并产生耳鸣、头晕等症状,这时候只要用力擤鼻,或是头偏向一侧,让脏东西自动出来即可。
但如果长时间不清理,外耳道内的耵聍就可能聚集成团,从而出现异味甚至发炎,此时应及时清理,以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那么,应该如何正确清洗呢? 首先,应该将头发全部梳向脑后(最好用发带束起),然后将棉签浸入双氧水(药店可买到),轻轻深入耳道内擦拭。注意不要直接将棉棒伸入口腔内清洁。
最后,再用干净的棉签蘸着酒精,擦洗外耳道。(特别提醒:婴儿不宜使用双氧水及酒精消毒,因为他们的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嫰,而且双氧水和酒精容易通过新生儿柔嫩的鼓膜进入中耳而引起中毒。)
伍饿优质答主耳垢,学名叫耵聍,是耳道皮肤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正常情况下,腺体的分泌比较少,其分泌物呈油性,具有杀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一般不需要挖 ear。当耳道皮肤发生损伤、经常用手挖 ear、耳内进入尘埃颗粒等刺激发生炎症时,腺体分泌增加,此时分泌物的粘性增加,与灰尘和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炎性渗出物混杂在一起,变成棕黑色的粘膏状或软骨状的硬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油耳屎”。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咀嚼食物过程中,耳道皮肤会有自然代谢,耵聍和脱落的上皮细胞等会有自我清除,如果经常挖 ear,反倒会破坏这种功能,使耵聍不能排除,聚集在耳道里,形成特大耵聍,阻塞耳道。“大耳屎”还可以引起耳痛、耳鸣、继发炎症、听力下降、外耳道真菌感染等。只有当耵聍影响听力或引起不适症状的时候,才需要到医院进行处理。
临床上处理耵聍的办法有很多:较小的患者,可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用吸引装置,抽出“耳屎”;对比较坚硬的大耵聍,可先用碳酸氢钠滴耳液或温盐水浸泡1-3天,待耵聍被软化浸透后再在耳内镜直视下取出;对于取不干净或油性很大的患者,可行微波治疗,3次为一疗程,经过3-5天的浸软后再取出,这样取出的程度会很干净,大大降低了损伤的几率。
挖 ear,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习惯动作。比如用掏耳勺,用发夹、火柴棍,甚至用手指来试探耳道。事实上,不适当的挖 ear,可引起耳道疖肿、耳痛、外耳道炎、鼓膜穿孔等不适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