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什么眼睛聪明?
“目”,从字形上看就是上、下两部分构成的。 在古字形中,上面部分是“日”,下面是“目”,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把目光集中在一点上(类似瞄准)。 后来“日”慢慢演变成了上面的“日”和下面部分的“目”。 而“月”字像眉毛一样,所以有“眉清目秀”这个成语。 “月”的像眉毛的部分在古代与眼睛有关联。 《黄帝内经·灵枢经》中有“十五日,脏气微,阳气败”,这里的“晦”就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前一日,也就是农历二十三月最后一天的月亮形状如眉毛的形状。 《礼记·祭义》中提到祭祀的时候,“望日”要“修眉”,“昏日”和“晦日”都要“洗眉”。
“洗眉”的“眉”不是眉头,而是眉毛。 古人把月亮圆缺变动的周期称为“望月”、“晦月”、“朔月”、“新月”,分别对应“望日”、“晦日”、“朔日”、“新日”。 现在我们使用的“星期”的概念来自西方文化,而古时中国则是以“月”来计算时间单位,一个月有三旬。所以,一周七天刚好是一月的三旬。
“周末”的“周”是指一个周期的完结;“周一”的“一”指的是重新开始第一旬(初一)的日子。 所以“星期一”到“星期日”,每个名词代表的就是每个周期结束与开始的时间点,恰好每个月都是循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