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疫苗要打几次?
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疫苗,另一类是新型疫苗——Vero细胞源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简称“二倍体”疫苗)。 1970年,国家卫生部药政部门开始组织生产狂犬疫苗;1980年后,各地卫生防疫站陆续开设了门诊,供应疫苗。由于当时疫苗技术条件的限制,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差,保护率不高且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因此需要加大接种针次数来提高疫苗接种的效果。为此,198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接种狂犬病疫苗应注射5针,2周后注射第2针,以后每3周注射1次。但是,这种免疫程序的狂犬病疫苗并不是很成功。到了1982年,又推出了6针免疫程序的疫苗,即在第0、3、7天各注射1针,以后每隔1~2周注射1针。然而,这两种免疫程序下的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都较低,对动物的防护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研制高效价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我国科研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重组疫苗的探索。1984年开始,国内几家生物制品研究机构分别开始了Vero细胞源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工作。与最初使用的疫苗毒株相比,这些疫苗病毒使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增加了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减少了增殖过程中对病毒毒力的损失。这类疫苗避免了使用灭活技术的缺点,能够保持病毒蛋白完整的免疫原性,而且免疫程序也比之前大为简化,只需要接种4针,即接种第一针后的第3、7、14及28日各注射1针。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一种全新结构的狂犬病疫苗问世了。该疫苗以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外壳蛋白的犬瘟热病毒(CDV)亚单位疫苗,通过肌注方式接种。2006年起,该疫苗先后经FDA和EMA批准在美国和欧洲上市销售。与其他疫苗相比,该疫苗具有预防效果理想、不良反应轻微等特点,受到各国公共卫生界的普遍欢迎。 目前,我国允许上市的狂犬病疫苗有3个品种(不包括进口的HBsAg-CDV亚单位疫苗),分别为地鼠肾细胞疫苗、Vero细胞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疫苗通常被用作应急措施,而并非根本之策。对于个人来说,掌握正确的防蚊灭蚊技巧,减少暴露机会,加强自身防护,才是避免感染狂犬病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