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为什么爱食狗粮?
1,苏联的粮食产量不足,人口众多,自产粮远远不够吃,必须依靠进口(主要是东欧国家),而畜牧业又特别不发达(主要养殖的是猪和奶绵羊),肉不够吃,蛋也不够吃,只能靠大量的土豆、胡萝卜、玉米等供给能量,动物蛋白严重缺乏,所以吃狗也算是补充蛋白质的一种方式;
2,斯大林在30年代就制定了“集权节约”的政策,大力提倡节约用粮,提高粮食的利用率,同时加大肉类、奶类供应的比重——这个政策极大地影响了苏联人的日常饮食结构 。到了二战时期,由于兵源的需要,这一政策被严格贯彻,肉类、奶类的供应量更加不足,而苏联人的食品结构进一步偏向薯类谷物(如面包),蔬菜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战后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这已经是一个新的饮食结构了。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不吃那些本来就不爱吃的东西(例如鱼肉等海鱼),就只能减少食物的摄入,而吃自己本来就不太喜欢吃但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例如肉类、乳制品等)。在这个大环境下,苏联人养成了不爱吃牛羊肉的习惯,也渐渐变成了现在这种以面食为主,喜欢咸菜、沙拉的健康饮食习惯。 而狗粮恰恰是富含蛋白质而含碳水化合物很少(相对人类来说容易消化)的好食物,正好符合了苏联政府所提倡的“高蛋白,低淀粉”的饮食原则,因此受到了苏联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从60年代开始,苏联政府就多次组织过宠物食品的生产和供应。
另外说一句,苏联政府对人民的饮食控制是很严格的,比如规定每个家庭每周限购面包2公斤,每人每天最多只能买50克奶酪。而在特殊情况下(如生病或分娩),才能按正常量购买。对于违反者,根据情节的轻重,将被罚款或者没收非法所得。对于走私犯,则将受到逮捕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一个原本就不怎么爱吃狗粮的苏联人再去爱吃狗粮,简直就是强人所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