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狗狗是否感染狂犬病?
根据WHO的建议,对疑似狂犬病的犬进行诊断时,首先应观察其临床表现,然后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综合判断。 1.动物临床症状的观察和推测
根据我国《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患狂犬病的动物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麻痹等。以下情况一般认为高度疑似狂犬病:
①具有典型的狂犬病症状;
②动物接种过狂犬病疫苗;
③发病前1~3天至发病后1周内查见了狂犬病病毒抗原或抗体。
2.病毒的分离鉴定 对疑似狂犬病的犬的唾液及脑组织中,采集病料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 如果在脑组织分离到能增殖并能造成宿主细胞病变的动物细胞的狂犬病病毒,则可初步诊断为狂犬病; 如果从唾液标本中得到能增殖并能引起宿主细胞病变的病毒,则不能作为确诊依据,需进一步进行病原学检查[1]。
3.病毒的核酸检测 对疑似狂犬病的犬的唾液、脑、脊髓以及脑脊液等进行新冠病毒的核酸(RNA)检测和狂犬病毒核酸(DNA/mRNA)检测。如果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而狂犬病毒感染的相关核酸检测呈阴性,则需要采取脑液等相关样本做狂犬病毒的检测以明确诊断[1,4-5]。
4.病毒的抗原检测 对于高度疑似狂犬病的动物,可根据需要采集唾液、脑组织及脊髓进行检测[1]。如果唾液中检测出狂犬病病毒抗核蛋白抗原(NP)抗体的IgM和IgG,可以初步判定为狂犬病。但要注意,由于犬的狂犬病病毒感染潜伏期较短,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仅依靠抗体检测往往很难得到确切的结果。对于怀疑为潜伏期的动物的检测结果,还需要反复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核酸检测,以便获得确切的病原体信息[1]。
5.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对高度疑似狂犬病的狗的血液、唾液及其他分泌物进行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的测定,若血液中检测到了狂犬病病毒抗体,可初步判断该动物可能感染了狂犬病病毒。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家养犬免疫后的有效期通常不足1年,因此仅凭抗体检测结果无法明确该动物是否为近期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在血清中和试验中,用高滴度的狂犬病阳性血清才能将病毒抑制,故只有血清中的抗体效价达到中等以上的水平才有意义。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狂犬病病毒的血清学方法包括间接血凝试验(IHA)、荧光抗体测试法(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竞争抑制酶免疫分析法(CI-EIA)、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测试(IPMA)等;国内常用的是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付试验等方法[6]。